证券要闻

中信证券交出上半年成绩单!营收近200亿,自营收入激增50%

营业收入199.93亿元,同比上涨6.95%,净利润55.65亿元,同比增长12.96%。这是券业龙头券商中信证券交出的上半年成绩单。在市场环境承压,券商业绩普遍下滑的行业背景之下,“老大哥”中信证券表现依旧稳健,券业“强者恒强”局面进一步显现。

自营业务一枝独秀 

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显示,2018上半年,全行业131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5.72亿元,同比下降11.92%;实现净利润328.61亿元,同比下降40.53%。在行业营收净利润同比双降的情况下,中信证券的成绩还是较为亮眼的。

根据半年报,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营收为199.93亿元,同比增长6.94%;净利润为55.65亿元,同比增长12.96%。营收和净利润双升的背后,是自营业务的大幅上涨。

从主营业务来看,上半年中信证券在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方面营收同比均处于上涨状态。不过,经纪业务以及证券承销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自营业务同比增幅最大,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证券投资业务收入47.41亿元,同比增长50.65%。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证券公司2018上半年的证券投资收益约为295.5亿元,同比下滑约20%。

中信证券在半年报里表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股票自营业务根据市场变化,强化了仓位管理,严格管理市场风险,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尽量控制在较低范围。此外,公司另类投资业务以量化交易为核心,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开拓多市场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有效分散了投资风险。

投行业务下滑明显  资管业务稳字当头

2018年上半年,IPO、再融资项目发行节奏放缓,合计发行规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传统投行业务竞争依旧趋于激烈,债务违约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提升,券商的投行业务受监管和市场环境影响,业务冲击较大。从中信证券半年报里也可以看出,在各项业务中,业绩下滑最厉害的也当属投行业务。

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的证券承销业务收入14.75亿元,同比减少20.03%,下滑幅度超过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17.5亿元,同比下滑5.00%。

上半年,中信证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36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912.15亿元(含资产类定向增发),市场份额12.94%,主承销金额及单数均排名市场第一。其中,IPO主承销项目7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79.50亿元;再融资主承销项目29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832.65亿元。

和遭遇寒冬的投行业务不同,资管业务发展仍然较为稳健。中报显示,中信证券上半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29.11亿元,同比增幅为9.06%。

中信证券表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继续坚持“服务机构,兼顾零售”的发展路径,加强投研建设、做大客户市场、完善产品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人民币15338亿元,市场份额10.30%,主动管理规模人民币5832亿元,均排名市场第一。

其中,集合理财产品规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含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与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分别为人民币1529.29亿元、13793.27亿元和15.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业务均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华夏基金实现上半年净利润5.99亿元

随着中信证券半年报的披露,其子公司华夏基金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成果也浮出水面。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73亿元,净利润达5.99亿元,总资产为95.1亿元,净资产达75.34亿元。

从管理规模来看,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为人民币9060.32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571.92亿元,非货币公募基金(不含短期理财)规模行业排名第二;机构业务资产管理规模4488.40亿元(不含投资咨询等业务),占比49.5%,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

中信证券在半年报里表示,报告期内,华夏基金紧抓市场机遇,优化产品线布局,有效推进公募基金销售,健康发展机构业务,持续拓展国际业务,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各项工作稳健运营,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2018年下半年,华夏基金将继续改进投研框架,全面提升投研水平,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把握战略性市场机遇,着力完善产品线布局,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大力推进养老类业务,持续改善经营管理,优化业务模式,保持行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