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要闻

头牌出走与强势引援,2018基金业核心人才再现"围城"

中国基金报记者 项晶

2018年,人才流失的痼疾继续困扰公募基金,又一批公司高管和明星基金经理告别这个行业。核心人物的出走,不仅显示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也折射出公司治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业内人士感叹,为了长远发展,基金行业和公司管理层还需进一步创造环境留住人才。

基金公司总经理变动引关注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挪窝”

根据证监会网站的数据,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来共有158起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变更,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44起,2017年全年的数字为165起。相对来说,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基金公司高管变更较多。

总经理变更影响最大,受关注度也最高。今年以来有12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离职,较去年同期有所较少。民生加银总经理吴剑飞、新沃总经理库三七、华商总经理梁永强、红土创新总经理杨兵、太平基金总经理宋小龙、华夏总经理汤晓东和国开泰富总经理李鑫均因“个人原因”辞职,其中有些总经理任职期间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离任对公司短期发展难免造成影响。

在变更的12位总经理中,中科沃土杨绍基转任副董事长,建信基金孙志晨和中加基金夏英升任公司董事长。益民基金黄桦、华宸未来许春华则是任期届满。此外,中邮创业总经理周克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董事长的变更多是因为股东变化或工作调动。年内共有13家基金公司董事长离任,国联安基金庹启斌、建信基金许会斌、恒生前海基金李强、鹏扬基金姜山由于股东安排或工作原因离任;景顺长城董事长杨光裕和交银施罗德董事长于亚利离任是因为任期届满或退休;此外,也有少数因为个人原因辞职,包括长江证券资管董事长罗国举和东证资管董事长陈光明。

督察长也是基金公司较容易发生变动的岗位。19家发生督察长变更的基金公司,一半是出于个人原因;华泰资管刘玉、摩根士丹利华鑫李锦和上银汪天光均转任公司副总经理,另外3位则是退休或任期届满离任。

除了公司高管,年内也有不少投研人才选择离去,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如兴全基金傅鹏博、吴圣涛,交银基金唐倩,大成基金徐彦,汇丰晋信基金丘栋荣,中邮基金任泽松,华安基金吴丰树,以及作为总经理坚守投资一线的华商基金梁永强、民生加银吴剑飞等。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年内有21家公司离职基金经理数量超过3位,其中8家在5位之上,最多的两家各有7位基金经理离职。

核心人才流失折射行业困境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公司高管发生变更,其原因无非股东方变更、业绩和公司治理不尽人意,以及高管奔私或转投其它行业,折射出基金行业发展的不少问题。

沪上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认为,规模与业绩压力是高管变动的首要原因。“基金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新成立或规模较小的公司开展业务十分困难。如果资产管理规模长期低迷或短期缩水明显,而股东方又急于求成,高管‘背锅’在所难免。”

一些基金公司人士也坦言,“换帅”或会带来一些新思路。在股东方看来,不同风格的总经理有助于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新的管理特色。

此外,也有一些高管为实现个人职业规划而离职。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基金公司在治理机制上的不完善。虽然业内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等措施,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基金公司高管责任、压力非常大,有些公司施行股权激励,但很多时候行业发展不顺或股东方影响,激励措施很难真正产生作用。”

而基金经理的离职则多与市场行情有较大关系。今年A股震荡下行,很多产品表现不佳,投资人赎回严重,基金经理承受巨大压力。据记者了解,华南某大型基金旗下一位权益类基金经理,今年业绩垫底,多次被公司领导要求“下课”。另外一位坚持成长股投资风格的知名基金经理,因不堪业绩排名考核压力,选择离职。

“除了业绩压力,还有一些基金经理离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上述大型公募副总经理表示,一些绩优基金经理跳槽去大型基金公司,希望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个人待遇。此外,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基金经理跳槽的空间也随之更为广阔。

据记者了解,有时候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与氛围等也影响到基金经理的去留。一家中型公募的基金经理表示,公司内部非常复杂,业绩不错仍受到排挤,不如寻找一片新的天空。

离职后奔私抑或坚守公募

与以往基金经理离职多选择奔私不同,今年的变换空间仍集中在公募内部。东方证券资管前董事长陈光明今年3月离职,筹备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兴全基金原副总经理傅鹏博作为合伙人强势加盟。10月底,陈光明持股55%的睿远基金获批。记者还了解到,大成基金“头牌”基金经理徐彦以及交银施罗德基金权益部副总经理、首席基金经理唐倩离开原公司也加盟睿远基金。

8月16日,中庚基金公告宣布公司新任副总为汇丰晋信基金原股票投资部总监丘栋荣。与一般基金经理跳往大公司不同,丘栋荣加盟的是一家6月初才拿到批文的新公司。

1月份从华安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牛勇,后加入华泰柏瑞基金,5月起开始管理华泰柏瑞盛世中国基金。

当然,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仍不少。兴全明星基金经理吴圣涛7月份卸任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基金经理,近期宣布加盟老牌私募上海理成资产,任首席执行官;同样选择奔私的还有中邮基金任泽松,他选择加盟筹备中的上海集元资产管理公司。

此外,也有一些优秀人才选择了券商、资管等其它金融机构。华夏基金原总经理汤晓东4月底离职,6月起任广发控股(香港)董事、总经理,掌管香港业务。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型基金公司转型压力更大。对于汤晓东而言,广发证券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发挥其国际化特长的平台。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资金撤出短期业绩受影响

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明星基金经理离开后,无论是在牛市还是熊市,他们管理的基金产品在规模、投资风格上都难免会发生变化,对比基金经理离职前后的公告可以看出,多数产品份额出现缩水。

基金份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今年3月,掌管兴全社会责任基金9年之久的傅鹏博离任。不同于其他机构客户占据“半壁江山”的明星基金,兴全社会责任以超百万的持有人户数位列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第一位,人均不到2000份的基金份额显示出投资者对基金经理能力的广泛认可。

实际上,基金经理离任对基金规模带来一些影响。基金季报显示,截至3月底,兴全社会责任基金份额20.23亿份,较去年底下降11.48%。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赎回,机构持有比例从去年的13.87%降低至2.94%。

今年4月,汇丰晋信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转战”中庚基金,其所管理的汇丰晋信大盘以及汇丰晋信双核策略两只基金成为焦点。对比丘栋荣离职之后的首份季报可以看到,汇丰晋信大盘二季度末基金份额12.10亿份,比一季度下降40.18%;汇丰晋信双核策略二季度末基金份额为64.95亿份,较一季度减少不到1%。两只基金的机构持有人动向也背道而驰,汇丰晋信大盘机构持有人占比从去年年末的40.75%降至13.6%,汇丰晋信双核策略机构持有人占比则从78.99%上升至83.96%。

任交银稳健基金经理4年之久的明星基金经理唐倩也在今年7月末宣布离职,随后该基金的机构持有人占比下降、基金份额缩水,三季报显示,交银稳健配置混合基金份额环比下降1%,前一季度则减少了11.16%;二季度末机构持有人占比也从去年的17.33%下降至7.95%。

6月离职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经理任泽松,其重仓的乐视网当时已经历过多轮估值下调,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三季度末份额为7.99亿份,环比下降1.39%,不过这一基金份额比其份额最高点的19.71亿份(2016年一季度)减少了近6成。

多派出实力干将接任

当家的明星基金出现人事变动,基金公司尤为重视,多派出公司实名干将接替。

傅鹏博离职前3个月,兴全基金公告增聘曾在嘉实基金、华夏久盈资产任职的基金经理董理共同管理兴全社会责任基金,傅鹏博离职后,董理在独自掌管兴全社会责任3个月之后,兴全基金再次增聘公司副总兼研究部总监董承非共同管理这只老牌基金。尽管是共同管理,兴全社会责任基金更多的体现了董承非的投资风格,三季度增持中国平安、三安光电,这两只股票也是董承非独自管理的兴全新视野混合基金的前两大重仓股。

汇丰晋信基金也在丘栋荣离职之后喊话投资者,传递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及未来基金的运作思路,稳定投资者信心。汇丰晋信表示,过去良好的业绩归功于汇丰晋信统一的体系以及方法流程,有信心持续打造“可解释、可复制、可预测”的业绩。汇丰晋信大盘也派出公司研究部总监郭敏接任基金经理。

中邮基金则在失去任泽松之后,启用负责专户投资的郑玲接管投研团队。郑玲在早前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强调,将以绝对收益理念打造全新的考核激励制度,淡化基金的相对排名,突出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战略决策机制,新基金经理上任之后,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三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新增了锐科激光、深信服等7只重仓股。

接替唐倩执掌交银稳健配置混合基金的是公司研究部助理总经理陈孜铎,他在三季报中强调,基金在配置上保持均衡,标的选择上在传统行业中更关注价值被低估、行业地位突出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更关注长期前景的中微观路径,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对比交银稳健配置混合三季报,重仓股中出现了芒果超媒、中航资本、保利地产等多个“新面孔”。

新公司投研需求FOF人才缺口 引其各类投资人才入公募“彀”中

中国基金报记者 应尤佳

公募基金是公认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行业,有流出同时也会有流入。随着新基金公司设立节奏的加快,新公司带来新的用人需求,一批其他领域的基金经理、管理人才来到新基金公司。基金在“筑巢引凤”,那些在人才激励方面有竞争力的公司“挖人”优势尤为明显。

新基金公司筑巢引凤

今年以来,新基金公司审批速度明显提升,年内已有11家新公司成立。加盟新公司的基金经理多为来自保险、券商、银行具有类似投资经历的专业人才。国融基金投资总监田宏伟之前是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部门负责人;恒越基金研究总监刘徽原在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资部工作,11月担任恒越核心精选的基金经理;凯石基金梁福涛原为长江养老投资管理一部总经理,今年来到凯石基金组建投资事业部,10月起任凯石涵行业精选基金经理。

“我们是新成立的小公司,从其他公募公司挖人很难,所以我们的招人视野会更宽。”一位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

基金经理来到公募原因也不相同,有些年轻的是为了让职业生涯上个台阶,资历深的则是看中激励政策,还有的是向往公募已久,希望在公募行业干出名堂。一位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他来公募是希望能为普通人理财,而不只是为“富人”服务。

一位今年新来公募的基金经理表示,他选择公募基金主要是看重该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核心人员可以获得公司股权。据其介绍,部分基金公司在激励制度上竞争力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那些有股权激励或事业部激励的公司在引进人才方面优势明显。

有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的“奔私潮”,遭受现实市场环境的教育。之后很多投资经理在决定是否“奔私”时更为谨慎,部分投资经理选择进入激励机制较好的公募基金公司也顺理成章。

FOF引发新一轮“抢人”

今年以来,养老基金成为各大基金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但FOF投资团队建设需要时间,不少公司向外寻找FOF人才,今年出现了较多从其他行业来公募从事FOF管理的人才。有的基金公司更是直接从保险公司挖来整个团队,直接达成“高配”的FOF团队。

除此之外,固定收益领域也有不少其他行业来的新鲜血液。鑫元基金王海燕原为湘财证券北京资产管理分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4月份加入鑫元基金,担任固定收益部总监兼首席固收投资官;光大保德信的周华原为泰康资管固定收益投资总监,6月加入光大保德信,任固定收益部投资副总监一职;景顺长城的米良曾在汇丰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工作,11月起担任景顺长城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

这些从其他行业引进的投研人才给公募基金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新鲜血液。有来自资管公司的投资总监表示,他希望将绝对收益理念带入公募基金,十多年的券商资管工作经验使他坚信给客户赚到真金白银才更重要。

从保险行业来的基金经理则往往呈现出更为稳健的投资风格。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自己过去在保险机构管理的资金量非常大,投资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全、稳健,对他来说,这样的投资风格已经“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