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走了
王石说:“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站到顶峰,而是从顶峰跌落之后的反弹力”。
3月5日,原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去世,享年91岁。褚橙的广告语“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道尽了褚时健传奇的一生。
青年从政,中年从商,在走向人生巅峰时却锒铛入狱;出狱后,年逾古稀的他却去哀牢山种起了橙子,重写辉煌。
他在2015年出版的《褚时健传》中这样写道:“我自己做的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地生活”。
在公众的眼里,他是一个时代的传奇:经历过战争,支起了糖厂、卷烟厂,却在巅峰时刻入狱,古稀之年再创业……他却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很平静地说,“改革嘛,都要付出代价,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就不会有今天。”
少年烤酒
1927年农历腊月初一,恰好冬至的第二天,褚时健出生了,爷爷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石柱。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褚时健的父亲在一次日军空袭中受了重伤,一年后父亲离世,当时15岁的褚时健,作为长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
好在当年爷爷留下了一个酒坊,褚时健就跟着烤酒师父学会了烤酒。这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并不容易:需要一次性将700斤的苞米,从泡到蒸,到发酵、出酒,这中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而蒸苞米是一个很熬人的活,几百斤的苞米需要上锅通宵地蒸,还得不断搅拌,期间还得添水、加柴,不然就会烤糊。
然而有心的褚时健在烤酒的过程中,记录下关键数据,比如在蒸苞米的时候每两小时得添水、加柴一次,蒸苞米过后就是发酵,他摸索出发酵期间保持37-38摄氏度的温度,发酵就很好,他的出酒率提升了15%,别人家三斤苞米出一斤酒,褚时健两斤半苞米甚至两斤苞米就能出一斤酒。
在《褚时健传》中,他回忆起少年酿酒,“搞物质生产,成本核算和产品质量都非常重要,不管做什么事,要先搞懂再做,不懂的事,先向别人学习,不然亏本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一代“糖王”
1963年,35岁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新平县曼蚌糖厂的副厂长,当时曼蚌糖厂的经营效益奇差,县财政每年需要补贴20多万元,还经常发不出工人工资,褚时健上任后,仔细观察生产流程中的每一步,发现平均熬一斤糖,需要大半斤煤,半斤煤就相当于几两糖的价格,燃料成本太高,褚时健当即决定改用甘蔗渣发酵做燃料,直接让企业燃料成本降低了85%。
解决了燃料问题,他又发现甘蔗压榨的不够彻底,出糖率极低。于是,他把机器上的压榨滚筒从3个增加到9个;还向广州糖厂学习,在压榨的时候添加40度的温水,这使得甘蔗出糖率增加了1/3。当年,曼蚌糖厂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8万的利润。
褚时健在糖厂一干就是16年,把一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糖厂,干成了玉溪地区效益最好的企业。
这段期间,他学会了烧氧焊、电焊等技术,还会自己修锅炉,他开始以计件工资的方式给工人计算薪酬,在甘蔗地里修路,让工人给农户砍甘蔗脚叶。他说:“生意不能只想着让资金赚钱,要适当让利”。
褚时健回忆起这段岁月说:“不是我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而是我善于学习、从小就这样。我一直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人活着就要干事情,干事情就要干好。”
十八载缔造烟草神话
1979年,褚时健接手玉溪卷烟厂,开始缔造“中国烟草大王”的神话。
51岁的褚时健初入烟厂就必须面对一个棘手问题:玉溪卷烟厂的烟根本没法卖出去。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一是设备破烂,技术手段落后;二是烟叶原料的质量问题。
为此,褚时健一方面引进了英国卷烟机,制成新型的流水线生产,同时改革了分配制度,提出照工作量来分配工资。此外,褚时健还很关心职工的福利待遇,他在厂里新修了三栋宿舍楼,提高员工的伙食标准,每人每月8公斤的猪肉。
在褚时健的带领下,云溪卷烟厂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到1989年玉溪卷烟厂已经位居行业全国第一位,红塔山、阿诗玛、红梅等一批知名香烟在全国畅销,一时风光无两。统计显示,在褚时健效力红塔的18年中,为政府创造的利税高达991亿元,而红塔山的品牌价值也达到400多亿元。
“烟草大王”落幕
在褚时健辉煌时期,曾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1994年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然而,一封匿名检举信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1995年2月,一封发自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匿名检举信寄到了中央纪检委信访室,该信反映河南的个体烟贩林政志勾结三门峡烟草分公司,通过向褚时健家人行贿而取得卷烟指标,并因此获利800余万元,这封检举信引起了高度重视。
1996年12月28日,褚时健被有关部门带走,由于案件当时在社会引起巨大轰动,之后纪检人员对此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
1999年1月9日,经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代烟王终此落幕。
2002年,褚时健因为严重糖尿病,被批准保外就医。时年74岁的他在拒绝了所有国内外烟商的邀请后,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种起了橙子。
梦想与年龄无关,什么时候都可以是奋斗旅程的开始。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这是“褚橙”的广告语,在鸡汤横行的今天,年轻人更喜欢将褚时健当成励志英雄,“褚橙”也被年轻人顶礼膜拜为“励志橙”。
而支撑他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倔劲与不服输。他在自传中这样说到道“我人生里没有服输的时候,但我都是和自己较劲,我希望我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
在最开始种橙的那几年,管理人员不好招,褚时健从头学起,枕边放的都是关于种植果园的专业书籍,尽管不用自己拿锄头,不用亲自去摘果子,但是果树每天长的怎么样,有什么问题,褚时健比农民还掌握的仔细,从水源开始,土壤的有机质比例,剪枝的频率,挂果多少,他都有详细的记录。
2012年,靠着网络营销,“褚橙”打入北京市场,这也让褚时健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褚橙的火爆,2013年春,“褚橙庄园”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褚橙庄园位于哀牢山上,新建成的褚橙庄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褚时健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当地政府的意志。
如今,褚橙年产超过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褚时健在哀牢山上建起的“褚橙庄园”,已成为了商业界的楷模。
《褚时健传》中,他这样说到,“我这个人,做事讲求踏实和认真,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认真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理就有足够的谱气,无论以前在玉溪卷烟厂还是今天种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绩,总有人说‘学不会’,其实只要你努力掌握实情的规律,并且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学会。”
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 ,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褚时健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匠人精神,即用专业精神专注地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
他说,我不期望别人在说起我的人生时有多少褒扬,我只希望人家说起我时,会说一句“褚时健这个人,还是做了一些事。”
(证券时报记者综合公开资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