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零售指标两年录得两倍增长,平安银行年报六大重点全扫描
首家上市银行2018年年报出炉,依旧是平安银行。
“零售”是近三年贴在“转型平安银行”身上的标签,它也确实频频以压降对公、做大零售而获得业界对其“零售黑马”之称的认可。
2016年平安银行开启了零售转型大幕,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记者了解到:平安银行将其零售转型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6年末~2018年末,这个阶段平安银行保证科技投入,打好基础,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业绩。
刚刚出炉的年报,将为市场揭晓平安银行第一阶段零售转型成绩单。
六大重点扫描平安银行2018年经营业绩
1)扩表稳健:
资产总额3.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资产增速远大于负债增速: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含贴现)近两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2%;但吸收存款余额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
2)盈利增速创近三年最高:
2018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67.16亿元,同比增长10.3%;净利润248.18亿元,同比增长7%。
3)零售业务对全行贡献超半壁江山:
2018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618.83亿元、同比增长32.5%,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3%;零售业务净利润171.29亿元、同比增长9.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9%。个人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占比为57.8%,远超对公贷款;但个人存款余额4615.91亿元,仍占比较小。
4)对公连续三年压降
截至2018年末,平安银行一般企业贷款余额为8018.14亿元,已经是谢永林接手后的第三年下跌(2016年末为9200.11亿元、2017年末为8404.39亿元)。但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对公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已接近60%。
5)不良继续暴露,但先行指标改善明显
截至去年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末略增0.05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平稳。但事实上该行资产质量趋势向好,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及占比均下降;关注类贷款余额545.5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4.32亿元;关注率2.73%,较上年末下降0.9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偏离度97%,较上年末下降46个百分点。
6)清收加大力度,化解历史包袱
截至2018年,该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87.44亿元、同比增长96.7%,其中信贷资产(贷款本金)175.20亿元;收回的贷款本金中,已核销贷款93.56亿元,未核销不良贷款81.64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6.8%为现金收回。
八大零售指标两年录得增两倍
今天刚刚发布的年报,为市场揭晓了平安银行第一阶段的零售转型成果。记者拎出三个趋势性表现:零售营收占比由2016年的31%上升到2018年末的53%,零售净利润占比从2016年末的41%上升到69%;零售贷款规模占比由2016年末的37%上升到58%。
最值得一提的是,转型第一阶段(2016年末——2018年末)零售业务中录得2倍及以上增长的指标有八项:零售营收619亿元,2年增了1.9倍;零售净利润171亿元,2年增1.8倍;零售AUM余额1.42万亿,2年增1.8倍;零售存款余额4616亿,2年增1.7倍;零售贷款余额1.15万亿,2年增2.1倍;信用卡流通卡量5152万,2年增2倍;APP活跃用户数2588万,2年增3.7倍;私行达标客户数3万,2年增2倍。
平安银行用“零售业务现已成为收入增长主动力,零售转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来肯定过去这三年。
当下第二阶段刚刚开启。平安银行的目标是:由2018年四季度到2019年末,科技应用将会由点及面,成效显现,业绩突破增长。从2020年开始,平安银行将进入第三阶段,引领商业模式全面革新,业绩全面爆发 。
IT投入去年剧增82%
零售业务强势做大的背后,是平安银行科技实力在降本增效。
金融科技大趋势下,多家银行将“科技引领”上升到发展战略,平安银行亦不例外。从顶层设计上,平安银行制定了IT三年(2019-2021)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年的IT工作重点及实施策略。
最重要的,平安银行在真金白银加大科技投入,2018年,该行IT资本性支出达到25.75亿元、同比增长82%;截至2018年末,全行科技人力较上年末增长超过44%。值得一提的是,该行整合打造了超过3200人的零售专属IT团队,甚至推出支持行内员工移动作业、互动交流入口的专属应用。
“我们科技赋能业务更深入了。”平安银行表示。该行正持续推动集团科技落地银行零售、对公、同业、风险等各条线,在产品、服务、管理各方面赋能,不断提升效率、优化体验、驱动创新、强化风控。
对公不是一味压降,而是做精
事实上,对公贷款通常能够撬动存款。发展零售需要强大的公司银行业务来支撑,是一个业界共识。
平安银行已经连续三年压降对公,一般企业贷款余额由2016年末为9200.11亿元压降至2018年末的8018.14亿元,削去千亿。而该行的逻辑是,对公业务坚持“三化两轻”理念,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走精品公司银行道路。这样的“精品“体现在精选行业、精耕客户、精配产品、精控风险四大方面。“我们的对公在不断将资源聚焦在重点行业、重点客户,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思路的模式,与零售高效协同”,平安银行表示。
“对公做精“的具体三个做法是:一是平台化融合创新贸融模式;二是发挥对公业务资产端优势,为集团险资,为私人银行提供更靠谱的资产;三是与平安证券等兄弟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直接融资能力、交易能力,丰富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方式。
平安银行披露了一组对公业务数据:至2018年末,口袋财务累计注册开通客户已达28万户,全年交易金额超过了8300亿元;2018年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业务累计交易量突破100亿元,已为111家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小企业数字金融服务客户数14,103户,2018年累计发放贷款107亿元;2018年债券承销业务累计发行规模1619亿元,同比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