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大蛋糕,“垃圾”火爆A股!
一场声势浩大的垃圾分类运动“团灭”了稀土概念、5G概念等近期的热门概念股,垃圾发电、垃圾分类等环保概念股20日雄霸A股市场。
环保概念指数20日早盘高开高走,半日成交超80亿元,7只成分股涨停,21只成分股涨超5%。
而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暴涨背后是一场即将全面实施的垃圾分类运动。说了18年的垃圾分类真的要动真格得了!
宣传18年上海率先动真格
最近,上海人民的学习热情有点高,拼命学习垃圾分类的标准。据说扔垃圾的时候都会有大爷、大妈们严格监督你的垃圾是否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湿垃圾分类好。
而最激励人们有如此高昂的学习热情的还是7月1日,上海市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根据该《条例》,从7月1日起,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图片来源:上海本地宝)
其实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拉开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上海是全国八个试点城市之一。但一直以来,“垃圾分类”一直停留在宣传里,没有动过真格的。
而这次,上海市政府的决心很大,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让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运动”硬生生地闯进了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小区里拉起呼吁垃圾分类的横幅、贴上宣传垃圾如何分类的海报,小区的居委会给业主们搞起了培训,单位也给员工搞起了培训。除此之外,上海还诞生了首支沪语歌《垃圾分类好》。
北京垃圾分类提速:罚款标准不低于上海
上海人民不是一个“人”在向垃圾分类宣战!
6月1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在直播节目中表态,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上海已经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而北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
孙新军表示,北京将通过健全日常执法检查,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明确单位、个人垃圾分类责任,让软约束逐步“硬起来”。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19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
这些示范片区将试点4种垃圾分类收集方式。一是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二是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三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四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针对广受诟病的“混装混运”问题,北京提出统一标识、亮明“身份”,组建“绿色车队”,让规模化专业化的队伍来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动用经济杠杆纠正“混装混运”行为——“混装混运”垃圾进入处理设施,缴纳的处理费用将比分类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
呼之欲出的全国运动 带动2000亿市场规模
看到这里,你仍然以为这只是一场只关乎上海、北京市民的垃圾分类运动吗?不,这将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运动!
按照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绝不是一时的热门概念股,它很可能是未来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东方证券分析师卢日鑫、谢超波在最新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垃圾分类上海模式孕育75.56亿市场规模(前端垃圾分类督导费用11亿+垃圾转运环节8.04亿+湿垃圾处理环节56.52亿)。 如果以上海模式向全国城市人口推广,垃圾分类将带动市场规模超过1960亿元。
卢日鑫表示,上海目前主要推崇“点-站-场”模式,同时结合两网融合,即小区分类,中转站收集,分拣中心分选收集再生资源的模式。在该模式下,以镇为单位或街道为单位推广。
(图片来源于东方证券研报)
具体来看:
前端垃圾分类环节:小区按每户200元进行补贴(或者物业承担),引进督导员监督居民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小区垃圾投放点设置情况,每位督导员可覆盖300-500户,全市550万户对应需求规模为11亿元。
中端垃圾转运环节:涉及到干、湿垃圾分运,垃圾清运车辆需求增加50%以上,上海市目前垃圾清运车3000辆,预计新增专门的湿垃圾清运车1615辆,对应采购额4.85亿元。上海日产生活垃圾2.5万吨,其中湿垃圾8750吨,中转运输费用100元/吨,对应年运输费规模3.19亿元。
末端湿垃圾处理环节:假设湿垃圾处理项目平均投资额为50万元/吨,假设湿垃圾处理费用400元/吨,则湿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2.78亿元,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43.75亿元。
东方证券分析师测算,以上海模式向全国城市人口推广,分类带动市场规模超过1960亿元。
假设将上海模式普及到全国约5亿垃圾分类人口,2017年全国城市环卫车数量22.8万辆,复合增速10.25%;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15亿吨,复合增速3.08%,预计2019年城市环卫车数量达到27.7万辆,其中清运车占比49%,即13.58万辆,需新增湿垃圾清运车7.31万辆,垃圾清运量达到2.29亿吨,其中湿垃圾清运量达到8000万吨。那么对应250亿元前端分类督导费用需求、219亿元车辆购置需求、80亿元湿垃圾转运需求、320亿末端处理需求和1096亿项目投资需求,合计超过1960亿元。
国海证券分析师任春阳也表示,近期政策不断加码,预计执行力度会超预期,垃圾分类城市将不断扩容。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将催生相关垃圾的配套收集与运输设备投资,环卫设备类企业率先受益。
除此之外,我国家庭厨余湿垃圾占垃圾重量 50%左右,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后,湿垃圾处理需求将显著提升,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有维尔利等;受益于纸品、塑料与金属等可回收物质量提升,利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推荐华宏科技等。
垃圾分类后,垃圾热值提升,吨垃圾发电量增加,但垃圾量会有所减少,对项目位于垃圾量充足的城市的上市公司是利好,推荐上海环境、绿色动力、旺能环境、中国天楹等。